02书屋 > 房车环游记 > 第167章 勐仑镇·植物园(4)

第167章 勐仑镇·植物园(4)


走往百花园的这条路,应该是这个植物园里最漂亮的一条道路了。

  看那道路两侧整齐的行道树,虎永刚一开始还以为是棕榈树,等看到标牌才知道,那是蒲葵。

  只见那蒲葵高大挺拔,修长高耸,叶大如扇,荫浓如盖,在笔直地通向远处的柏油小路的映衬之下,那如哨兵般阵列的树干,更是拉长了景深。

  这让刚从太阳底下走到这阴凉小径的虎永刚夫妻两人,顿时觉得舒畅无比,恨不得一直徜徉其间,正所谓:“林深便静坐,径浅却幽深!”

  这条蒲葵小道快到百花园入口处时,与另一条通往植物园北门的道路交汇,而那里有一座号称是西双版纳第一吊桥的罗梭江铁索吊桥。

  而这吊桥,有了60年的历史,几经周折、几经磨难,才有了现如今这个模样。

  自古以来,地处罗梭江大拐弯的勐仑镇,就是商贸跨江渡口的好地方。来往于普洱茶之源地易武镇、边城勐腊,以及南下老挝和泰国的商队,均要在此登船渡江,再通过骡马和牛,把普洱茶等商贸物资运输到其它地方。

  所以,现在吊桥所在的大体位置,就是当年茶马古道的古渡口之一。

  50年代末,国家决定成立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园,受命创建的着名植物学家蔡希陶,带领一批科技人员来到这里。

  他看到这罗梭江一衣带水,环绕而成形成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葫芦岛,恰逢易武县(当初名称)被撤销,留出空地,因此便决定选址于此。

  在建园之初,岛上尚有七户傣族人家,专门从事摆渡的营生,傣语叫做“曼摆乃”。

  吊桥头的老酸角树,便是当初古渡口的傣族人家所植,而植物园小区内的古榕树,则是当年商队歇脚之地。

  中科院植物园进驻葫芦岛之后,进出一直都是依靠渡船摆渡,出行非常不便,遇到急事或人员突发疾病等,就只能冒险游泳渡江。

  历史上曾有好几位建设边疆的职工,淹死在罗梭江凶猛的波涛之中。

  1965年,有位国家领导人来访,一位外出买菜的职工,又一次不幸葬身江中。在领导人的督促下,中科院才拨款修建了此桥。

  时隔一年,一座现代化的钢索桥跨江飞架南北,从此可谓天堑变通途,一时成为佳话。

  因为这是西双版纳历史上第一座跨江铁索桥,每有贵宾游客到访,都会到桥上合影留念。

  如着名的作家丁玲、电影明星白杨、两弹一星科学家周光召等都曾在这吊桥上拍过照、留过影。

  然而,此桥的命运多舛,在1985年4月的时候,一场罕见的龙卷风袭击勐仑,这座铁索吊桥被狂风掀翻,掉入江水之中。

  虽经过全园职工的奋力抢修,也只保住了柱墩。

  之后,植物园设计建立了一座竹子浮桥,可随着江水上浮或下沉,不再惧怕风浪,就这样简短的熬了一段时间。

  现在虎永刚他们看到的,是植物园在1987年2月,经过再次规划,又重新修建的铁索吊桥。

  夫妻两人站在吊桥之上,抬头远望是孔明古茶山,低头俯视为傣乡罗梭江,只觉得时光荏苒,逝者如斯!

  想一想当年那些渡船的马帮,念一念摆渡的傣族人,还有开疆辟土的先辈们,心头不禁有几分感慨、几许赞叹!

  走到吊桥的中间,两人就原路返回了。走过桥,就是植物园的北大门,一来他们的车停在西门,二来还有最大的百花园没有玩呢,可不能辜负了那80块钱的门票啊。

  下得桥来,没多远就走进了百花园。

  这里是整个植物园内最大的一个园区,也是号称西双版纳植物园第一景的所在。

  百花园植物布景应该是请了名人大家设计规划的,主要利用了各种花卉植物与园内的地形、水域等巧妙结合,形成了不同的赏景空间,像  “天女散花”、“层林尽染”、“五彩缤纷”和“花开花落”等景观,都让虎永刚他们赞不绝口、叹为观止!

  设计师还借助区内大量花卉植物,通过挖掘花卉与人们日常生活、信仰和情感的关联,以及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以花卉植物创作出的传说、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以对联、字画、牌匾等形式展示于园区内,游客到这里,不仅能欣赏各种花卉植物的美丽与神奇,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

  整个百花园区面积很大,被汩汩流淌的罗梭江所环绕,被各种姹紫嫣红的奇花异草所铺满,又被那飞蝶野禽所簇拥。

  虎永刚两人漫步其间,只觉得身边花飞蝶舞、一步一景,满眼的花团锦簇、花开不谢,切实感受了一把“热带天堂”的神奇魅力。

  虎永刚看了一下园内指示牌,这里还细分了几个小园区,像什么龙脑香园,野生姜园、百竹园、野生兰园、野生蔬菜园等等。

  他觉得那些花花草草的小园区,只不过是从大园区里细分了一些出来,没有必要再去看了,唯独到现在还不见到竹子,应该要去百竹园去看它一看。

  等到了那里,虎永刚才发现,竹子的种类居然有那么多!

  且不论全世界有多少品种,单是这百竹园里收集的就有250余种之多。

  那些日常所见的毛竹、翠竹、箭竹就不提了,只说几种他之前根本没有见过的珍贵的竹种。

  比如竹竿粗达25厘米的巨龙竹;

  竹节间凸出似佛肚的佛肚竹;

  竹竿颜色黄绿相间的黄金间碧竹;

  竹枝上长满了钩刺的刺竹;

  还有当地傣族人用来做竹筒饭的糯米香竹;

  更有罕见的攀树缠枝的藤竹;

  不得不提的是那具有浓郁傣族风情的凤尾竹!

  看完竹子出来,虎永刚感叹道:“不知那位爱竹如命,‘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东坡先生,见到过几种竹子啊?”

  宁静笑道:“那你去问他一下呗!打电话、微信、发E-mail都行啊。”

  虎永刚一本正经地说道:“他们那边好像不通网络,还是等我晚上做梦、或者百年之后再去问他吧!”

  宁静问:“那现在才五点钟,总不能现在就出去吃晚饭吧?”

  虎永刚说:“那是不能!姑且不谈现在吃晚饭早不早,我们80块钱的门票还能在里面玩一小时呢!”

  宁静说:“那我们就去那什么野菜园去看看吧。”

  虎永刚有些奇怪:“你什么意思?怎么想去那里玩呢?你们女人不是喜欢看花吗?”

  宁静笑得很有意图:“我是这样想的啊,这边的野菜这么多,我们去看看到底有多少是可以吃的,以后在路上看到了,就自己挖来煮了吃。”

  虎永刚连忙打消了她这个念头:“算了吧!你以为这里的野菜,和我们老家的荠菜一样,可以随便吃的啊!很多和野蘑菇那样,是有毒的!”

  宁静没有轻易放弃,还循循善诱:“所以啊,我们要去学习一下,看看哪些野菜是可以吃的。”

  虎永刚坚决不去:“还是不学的好!我现在一无所知,对它是敬而远之,只吃饭店里或菜市场卖的,那肯定是安全的。

  我去了,学会了、学精了还好,当然,这么短的时间根本不可能,最多也就弄个一知半解。万一哪一天心血来潮,要试验一下自己学的知识,你就不怕危险吗?”

  宁静笑道:“我不怕!反正你先吃,等你吃了没事,我再动筷子。”

  虎永刚说:“生命这么可贵,我们要尊重她,不能随随便便地拿她来试错!”

  宁静本来也是半开玩笑,并不是非去不可:“那你说吧,我们去哪里,把这个一小时消耗掉。”

  虎永刚指了指前面不远处的红顶建筑:“就去那里吧。刚刚看到指示牌上说,那是个博物馆,估计一小时也刚刚好。”

  两人走到跟前才发现,刚刚看到的建筑并不是房子,而是一个巨大的雨篷,旁边的牌子上写着“热带雨林民族森林文化博物馆”。

  这是一个集公共教育、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等功能为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系统介绍热带雨林及其居住在该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

  博物馆的展馆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分为热带雨林厅和民族森林文化厅两个主要展厅,向进来的人们展示了该馆馆藏展品1000多件,各种民族风俗图片1000多张。

  虎永刚却认为,这里不应该叫做博物馆,而称为博物园林更为合适。

  因为它这里的展厅不过2000平方米,而周围的园区竟达到了上百亩!

  走进热带雨林展厅内,第一眼看到了一个像屏风一样的巨大宣传栏,上面是用中英文两种文字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介绍。

  虎永勇的英文水平很差,26个字母分开来,他都认识;如果组合成单词,那就只有字母认识他了。

  不过,中文他还是基本认识的,只见上面写着:西双版纳位于东经99°58′,北纬21°09′-22°36′之间。远古时,它是古老地中海的一部分,由于地质历史上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青藏高原隆升、古地中海西退,“沧海桑田”的变迁使这个地区形成了高温高湿的季风气候。分布着大片的热带雨林,具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被誉为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皇冠”。

  进入展厅内,有电视屏幕在播放着科普录像,墙上悬挂着的图片,展柜里摆着的实物,都是在向人们揭示热带雨林里的一些秘密。

  比如,“老茎生花(结果)”现象,就是热带雨林中的一些中小乔木,其花(果)开(结)在树干或者大树枝上;

  又如,“独树成林”的景观,就是因为热带雨林内十分潮湿,一些植物能在大枝条上长出气生根,并长大如树干,支撑着不断扩大的树冠而形成的;

  再如,“巨藤飞舞”景观,雨林中那些木质藤本植物,或攀爬,或悬垂,或缠结,在林中看起来就像是在跳舞;

  还有“空中花园”特殊生态景观,是在雨林阴湿的环境中,一些树木的树干、枝条、叶片上附生了众多的有花植物、蕨类、苔藓、地衣等而形成的……

  另外就是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的各种鱼类、鸟类、灵芝、菌类、蝴蝶、树蛙、飞龙、蟒蛇、五花八门的昆虫等等,残酷的绞杀、凶猛的蟒蛇、最珍贵的蝴蝶、最长的豆子、最重的种子一一雨林中各种独特的动植物标本呈现在眼前,其数量和精美程度,都让虎永刚和宁静叹为观止。

  在通往民族森林文化展厅的连接走廊中,摆了一个巨大的“绞杀王”——榕树的尸体。

  这玩意儿虎永刚他们在东区的雨林中,已经见过了活物,对它的形成原因也已知晓,为了赶时间,只是匆匆而过,并未停留,直接去了文化展厅。

  在展厅内,他们囫囵吞枣似的了解了一下,有关西双版纳所居的少数民族—傣族的传统民居、饮食文化、嗜好植物、山地的刀耕火种的农业、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傣族的医学和医药文化、民族服饰与文学艺术、宗教植物文化等相关知识,就往周围园区里参观了。

  这里分为民族药用植物区、食用植物区、宗教植物区、文学艺术植物区等4个小区。

  两人有选择地去了之前没有看到过的宗教植物区。

  这里又分为了佛教信仰植物和原始多神教信仰森林及其植物两个分区。

  其中佛教信仰植物分区,以释迦牟尼一生的三个关键时期—出生、成道、涅磐与植物关系的艺术浮雕为中心,展示了佛教庭园必须栽培的“五树六花”、传说中的佛教二十八代佛主的“成道树”,以及与佛事活动有关的植物;

  原始多神教森林及植物信仰区,则是以一个山丘为中心,人工营造了一片“龙山林”和一些“神树”,并通过山丘森林与水塘的联系,进一步说明了傣族传统“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农田,没有农田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人就不能活命”的朴素生态观。

  看完了宗教植物区,看看还有十分钟就到闭园时间了,但虎永刚一秒也不想浪费,又去了文学艺术植物区。

  时间期限将至,他们也只够看了一下,傣族“赞哈”(歌手)产生的与热带雨林密切相关的  “滴水成歌”、“凤蝶启示”和“小鸟传言”等富有诗情画意的传说,参观了一些傣族青年男女在谈情说爱时,通过情歌歌词向对方表达爱慕时,用于比喻的花卉和树木……


  (https://www.02sw.net/3449_3449259/11110985.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